我4月出口較上月增2.1% 較上年同月減13.3%
【記者陳維強/台北報導】 2023/05/09\
財政部昨(八)日公布一一二年四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我四月出口三五九·六億美元,較上月增二·一%,較上年同月減一三·三%(按新臺幣計算減八·四%);累計一至四月出口一三三七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一七·七%(按新臺幣計算減一○·九%)。未來隨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商機持續推展,可望維繫我國出口動能,惟全球通膨、緊縮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僵持等不利經濟成長因素仍存,加上美中科技爭端尚未緩解,皆為前景增添不確定性,我國上半年出口仍將面臨相當壓力,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統計指出,我四月進口二九二·五億美元,較上月減五·六%,較上年同月減二○·二%(按新臺幣計算減一五·七%);累計一至四月進口一一八○·七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一六·九%(按新臺幣計算減一○·一%)。
財政部分析,全球景氣持續收縮,終端需求依舊疲軟,廠商普遍仍處庫存調整階段,四月出口年減一三·三%,連續八個月負成長;進口則受晶片產業鏈萎靡不振、國際原物料行情走跌、半導體設備購置減少等影響,規模值二九二·五億美元,年減二○·二%。累計一至四月,出口較上年同期減一七·七%,進口減一六·九%。
四月主要出口貨品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受惠於電腦零附件、交換器及路由器等出口成長,年增五·四%,電子零組件因半導體市況欠佳、生產鏈持續去化庫存,年減八·六%,光學器材隨面板供需改善,減幅收斂為一七·八%;傳產貨類買氣未見回穩,出口均呈兩位數下降,其中化學品年減三四·四%,紡織品、塑橡膠、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逾二成五。累計一至四月主要貨品出口全面衰退,其中電子零組件年減一五·一%。
主要市場方面,四月對日本出口受積體電路外銷支撐,年增一九·八%,規模值為歷年單月新高,其餘四大市場續呈減勢,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年減二成二,對美國年減一○·三%,對東協、歐洲因有資通與視聽產品訂單挹注,各年減七·一%、三·六%相對較緩。累計前四月對陸港出口年減二八·五%,所占比重降至近二十年同期低點(三五·二%),對美國、東協各減一五%、一四·一%,對歐洲減二·二%,僅對日本增一·二%。
資料出處: 台灣新生報 航運新聞
ONE第一季營收遽降44.9%獲利大減76.3%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貨櫃船運市場回到基本面,據ONE航運(Ocean Network Express)公布今年第一季/2022財務年度第四季(2023年一至三月)業績報告,當季獲利較上一年度同時大減76.3%。
ONE財報指出,當季營收46.42億美元較上年度同期84.33億美元遽降44.95%,淨利12.1億美元亦較上年度同期51.08億美元明顯衰退76.3%。
ONE分析指出,2022上半年度強勁的市場狀況持續,但在下半年供應鏈正常化導致運能恢復以及需求遽降市場走弱。在商品高庫存率、歐洲因通膨上升而消費下降的背景下,需求萎縮愈發明顯,同時導致第四季現貨運價下滑。
ONE表示,從去年七月份開始的需求放緩進一步加劇,特別是從亞洲到北美和歐洲。亞洲至北美的貨運量降幅達24.5%,儘管今年前兩月美國零售庫存略有下降,但美國進口並未出現增長,一月份亞洲至歐洲的貨運量減少12.9%。
ONE表明對2023年前景極難預測,貨櫃船運市場正處於重大變化,其中因素包括全球供應鏈、戰爭和其他地緣政治導致的宏觀經濟變化和貿易流轉變,以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宣佈合理的業務預測,2023全年財務預測亦無法提出。
另訊,ONE持續船隊更新,揚子江船業集團消息,該公司透過SEASPAN船東建造的第二艘1.5萬TEU貨櫃船”ONEFRIENDSHIP”輪近日開啟首航,係新揚子造船為SEASPAN船東建造的七艘1.5萬TEU系列船的第二艘,該輪自2021年十一月點火開工建造,2022年十一月出塢,上(四)月完成海上試航,”ONEFRIENDSHIP”輪總長366米,型寬51米,型深30.2米,設計吃水14.5米,結構吃水16.0米。
新船交付前,揚子江船業集團與船東SEASPAN共同為新船舉行命名儀式,新船教母Manita Handa女士,SEASPAN資產管理部副總裁J.J. Meyer,中國信保江蘇分公司項目險業務處交通運輸科負責人童道平、ABS船級社華中地區運營總經理宋愛民,以及揚子江船業集團副總經理兼新揚子造船總經理杜成忠等高層共同出席命名儀式。Manita Handa女士將新船命名為“ONEFRIENDSHIP”輪,為新船砍纜並擲香檳禮,拉響汽笛,祝福新船、隨船船員航行平安,為船東和租家帶來榮譽和財富。
資料出處: 中華日報
今年前4月出口減17.7%進口減16.9%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發佈今(112)年4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4月出口359.6億美元,較上月增2.1%,較上年同月減13.3%(按新臺幣計算減 8.4%);累計1至4月出口1,337.0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7.7%(按新臺幣計算減 10.9%)。進口方面,4月進口292.5億美元,較上月減5.6%,較上年同月減20.2%(按新臺幣計算減15.7%);累計1至4月進口1,180.7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16.9%(按新臺幣計算減10.1%)。出入超方面4出超67.1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19.0億美元;累計1至4月出超156.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46.3 億美元。
財政部分析,由於全球景氣持續收縮,終端需求依舊疲軟,廠商普遍仍處庫存調整階段,4月出口359.6億美元,年減13.3%,連續8個月負成長;進口受晶片產業鏈萎靡不振、國際原物料行情走跌、半導體設備購置減少等影響,規模值292.5億美元,年減20.2%。累計1至4月,出口較上年同期減17.7%,進口減16.9%。
4月主要出口貨品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受惠於電腦零附件、交換器及路由器等出口成長,年增5.4%,電子零組件因半導體市況欠佳、生產鏈持續去化庫存,年減8.6%,光學器材隨面板供需改善,減幅收斂為17.8%;傳產貨類買氣未見回穩,出口均呈兩位數下降,其中化學品年減34.4%,紡織品、塑橡膠、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逾2成5。
累計1至4月主要貨品出口全面衰退,其中電子零組件年減15.1%。主要市場方面,4月對日本出口受積體電路外銷支撐,年增19.8%,規模值為歷年單月新高,其餘四大市場續呈減勢,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年減2成2,對美國年減10.3%,對東協、歐洲因有資通與視聽產品訂單挹注,各年減 7.1%、3.6%相對較緩。累計前4月對陸港出口年減 28.5%,所占比重降至近20年同期低點(35.2%),對美國、東協各減 15.0%、14.1%,對歐洲減2.2%,僅對日本增 1.2%。
展望未來,隨高效能運算、資料中心、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商機持續推展,可望維繫我國出口動能,惟全球通膨、緊縮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僵持等不利經濟成長因素仍存,加上美中科技爭端尚未緩解,皆為前景增添不確定性,我國上半年出口仍將面臨相當壓力,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資料出處: 中華日報
CCFI貨櫃運價指數止跌連跌六週首見回升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上海航運交易所截至上週(4/28)CCFI貨櫃運價指數顯示,整體市場運價止跌回升,所列十二條航線僅南非一條航線持續下滑,其他航線均呈不等漲幅。
上海航交所數據指出,CCFI至4/28週報已漸升至964.49點,係今年3/17跌破千點以來連跌六週首見回升,十二條航線僅南非線續降至820.18點,其他航線均較前週指數上揚。
其中日本線為913.7點回升至九百點水準及近五週指數最高,歐洲線1183.36點在連跌四週後止跌,美西線723.27點重回七百點及近六週指數最高,美東線923.24點亦重回九百點,地中海線1692.45點雖未攻上一千七百點但係近三週高峰,波紅線1180.16點除近一千兩百點,已係今年首週(1/6)跌破一千兩百點十六週以來指數最高。
資料出處: 中華日報
台航首季稅後淨利1.4億元陽明股利挹注EPS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航業董事會昨(三)日通過今(112)年第一季財報,首季稅後淨利1.4億元(EPS=0.34),同時決議配發111年度現金股利每股2.2元,較110年度(每股2.0元)多0.2元,配發率45.5%,與同業平均相近。
台航指出,日前陽明海運已宣告配發每股20元現金股利,若按現有持股,預計於第二或第三季挹注EPS約1.7元。
該公司112年Q1營收約9.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億元(成長14%),總營收約有86%來自散裝,Q1主要成長動能係本期散裝營運船舶數量較去年同期多三艘,且運價多於去年上半年市況較佳時所議定,尚能承受全球高利率、高通膨及中國解封復工較遲所帶來的衝擊,故Q1仍能保有相當營收成長力道。
112年Q1營業毛利約三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32億元,成長約12%,營業毛利率為33%,與去年同期相當,雖目前散裝平均運價較去年上半年為低,但按其散裝船隊租約配置策略,以及中油觀塘工業港合約之港勤拖船迄今已全數投入營運,除增裕營收外,整體毛利率有望維持在一定水準。
該公司近年持續執行散裝船隊汰舊換新計畫,審慎評估並處分船齡高且較無競爭力船舶,分別於110年及111年各公告訂造兩艘六萬噸及四萬噸散裝船計畫,以維持船隊規模並提高船隊競爭力,預計113年Q2起陸續交船。
展望今年散裝海運運價,中國大陸雖已逐漸脫離疫情影響,惟經濟復甦仍步履蹣跚,再加上中美貿易戰,致使大量外資外移,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岌岌可危,使得大宗原物料需求恐有大幅下滑疑慮,將不利散裝運價反彈。此外,若俄烏戰爭結束,重建商機預估有四仟億美元,將有利散裝運價走升。另外,國際海事組織已於2023年初開始對現成船開始實施能源效率指標及營運碳強度指標等措施,且歐盟已決議於2024年對進出歐盟水域的船舶課征碳稅,這些措施會逐漸提高老船營運成本並加速其淘汰,有利運價提升。
資料出處: 中華日報
航空業穩定回溫 2025年可望恢復疫前水準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推估,在新冠肺炎疫情已朝穩定可控方向發展下,各國國境陸續解封,今年國際及兩岸航線客運量可望恢復2019年運量的40%-60%,在航空業穩定回溫下,樂觀情境2025年可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
百年大疫重創航空產業,相較疫情發生前,我國國際及兩岸航線客運量急遽減少,在最低的2021年僅有102萬人次,為疫前(2019年)的2%不到。
民航局長林國顯指出,為協助航空產業度過疫情難關,政府自2020年至2022年,陸續推出紓困1.0、2.0、3.0方案、110年第1季及第2季、紓困4.0方案、111年上半年及下半年紓困措施,共計約417億元,大幅減輕航空產業之資金負擔,以利業者維持營運並避免裁員,並有助於產業儲蘊營運資源,也因為業者保留元氣,因此疫情一趨緩,就能立即提供服務能量給國際旅客服務。
尤其是華航與長榮兩家國籍航空公司,在疫情期間也因「貨」得福,受惠於全球貨運暢旺與運價高漲,連續三年維持獲利。在政府協助紓困,業者保持元氣,國籍航空業者也能自立自強維持自身能量下,民航局統計,自2022年10月13日檢疫措施鬆綁,並自12月10日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後,旅客人數已逐步攀升,以今年1-3月為例,國際及兩岸航線客運量已達743萬人次,成長相當快速。
此外,林國顯表示,雖然受限於航空公司機組人員能量、國內外各機場之地勤能量等尚需時間恢復,今年1月至3月國際載客人數已恢復2019年同期的51%,隨著航空公司能量逐漸恢復,全球民眾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後續恢復腳步可望加快。
民航局推估,今年國際及兩岸航線客運量可望恢復至2019年運量的40%-60%,明年恢復至2019年運量的65%-80%,至2025年即可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為了因應航空業持續回溫,民航局表示,除了持續督促國籍航空公司儘速補足人力缺口、提升準點率,長期也會加速推動各處機場建設。讓民眾在疫後恢復正常生活時,也能持續提供高品質旅運服務。
資料出處: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