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搶運潮再起 陽明、萬海運價喊漲 下旬還會漲
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
美國對陸301條款遞延三個月,北美貨櫃搶運再升溫,陽明 (2609)通知客戶,6月1日起美西線每大櫃(FEU)運價上看6,500美元、美東7,500美元,萬海也同步喊漲,預計6月下旬仍將續漲,顯示整個6月貨櫃海運價超乎預期。
航商表示,目前遠東到北美市場走的是「擠兌行情」,6月運價大漲的情況下,國內指標航商陽明、萬海近日公布的給客戶6月上旬的價格甚至遠高於市場均值,顯示當前北美線運價較公告行情多近三成。
航運股昨(2)日在萬海領軍盤中一度大漲4%,最高來到114元,漲幅近5%,終場時收110元,漲幅為1.85%;長榮收盤時來到247元、上漲1%,航運類股成為台股修正逆勢上漲族群。
北美線需求強勁,而且現在的報價只適用到6月15日。物流業界傳出陽明6月的價格為6,500美元,較現在市場價格高了27%;美東線則是報7,500美元,較最新的市場價格高出兩成。
現在的市場是只要航商能調到船舶都立即投入北美線,市場上是立即訂購一空,現在只要有櫃、有艙就是贏家。
業內指出,目前來看6月下旬漲價態勢持續,甚至漲勢可能延到7月,貨櫃輪長榮、陽明及萬海第3季獲利有望跟去年同期一樣繳出亮麗成績單,讓今年全年獲利出現想像空間。
航運業者不諱言的指出,美國零售業庫存降至新低,趕在9月開學潮前的搶運潮本周啟動,再加上大陸廠商之前被關稅戰無法出貨嚇到,即便關稅一直在變動,只要能出貨,都想要趕快出貨。
長榮、陽明及萬海日前也證實,中美雙方於5月12日達成90天的臨時協議後,遠東往美國線訂艙已經暴增,強勁需求推升運價上漲;三家業者使出「洪荒之力」增班強化北美線布局;目前已經知道加班船全都滿,受惠於隨著運價漲勢再起,將進一步推升長榮、陽明及萬海第3季獲利。
長榮海運目前營運船隊227 艘,總運能1,814,851 TEU;目前尚有53艘待交。今年總計將交付21艘船,總運能207,571 TEU, 今年截至5月28日止已交付七艘新船。
萬海2026年至2030年接收34艘新造船,其中,7,000 TEU有兩艘,8,700 TEU有20艘(含附帶購入選擇權四艘);另外大型船舶還有1.6萬TEU共12艘,未來新增運力達38萬TEU。
陽明針對北美線需求,所屬卓越聯盟(Premier Alliance)6月5日推出全新的遠東-美西南航線,預計聯盟伙伴投入六艘6,000~8,000TEU貨櫃輪。
資料出處: 經濟日報
美國西海岸港口準備迎接貨物回流 引發堵塞擔憂
【記者周家仰/綜合報導】
根據英國航運相關網站表示,貨櫃市場分析師Braemar表示,有鑒於之前美國進口量急劇下降,額外裝載與臨時貨物突然回歸,認為很可能使港口面臨堵塞情形。
分析師坦言,跨太平洋地區需求激增,引發外界對美國主要港口擁堵與貨物瓶頸的擔憂。許多航商已開始恢復之前停運航次,並推出新服務,充分利用九十天關稅緩衝期貨物需求突然激增的契機。
英國航運諮詢機構德魯里(Drewry)總經理達馬斯(Philip Damas)提醒進口商,假使更多託運人都進行提前裝載,須對各項運輸變化提前做好準備。他表示,海運業供應鏈流動性取決於擁有相對穩定與可預測數量及對未來產品流的可預見性,但川普的突然關稅變化,易造成中斷、短缺、供給過剩與港口堵塞等連鎖反應。
達馬斯表示,這些需求與運能突然變化的影響可從主要港口外等待的貨櫃船數量可見一斑。
據Drewry Container Capacity Insight數據顯示,在第十六週至第二十週期間,在中國深圳等待船舶數量從十七艘上升至三十一艘,洛杉磯、長堤港口等待數量增加一倍多,從十七艘增加到四十二艘。SeaIntelligence統計,在五月廿六日至七月廿八日已增加五%產能,與美國東海岸形成明顯對比。
Murphy解釋,代表兩個不同原因同時存在,因貨物激增更多貨物集中在美西,由託運人期望儘快將貨物運到美國所帶動;而承運商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將適合船舶投注於美國東海岸。
美國長堤港S&P Global運輸與供應鏈總監Paul Bingham表示,九十天關稅暫停,加速港口市場成長。德國赫伯羅德(Hapag-Lloyd)仍有信心順利營運,該公司近期宣布,將在長堤港推出一項新的跨太平洋服務,作為其Gemini網路的一部分。
資料出處: 台灣新生報
承運商提高GRI與美國貿易政策動搖 跨太平洋航線運價上漲
【記者周家仰/綜合報導】
根據英國航運相關網站表示,跨太平洋航線貨櫃即期運費本週再次出現兩位數漲幅,因為在美中貿易戰緩和情況下,承運商迫使價格上漲。
貨櫃代理指出,目前亞歐航線漲幅較小,但這些漲幅能否持續下去令人懷疑,因為每個人都持續尋找旺季開始的跡象。
隨著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判決宣布,川普總統許多所謂互惠關稅無效,無法對運費指數產生有意義的影響,之前宣布九十天暫停很可能是本週費率走強的主因。
圍繞美國貿易政策許多不確定性影響跨太平洋航線定價: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WCI)上海-洛杉磯航線週上漲十七%,收於每四十英呎三千七百八十八件,而上海―紐約航線一週上漲十四%,至每四十英呎五千一百七十二美元。
WCI記錄的是過去七天支付即期運價,而上海貨櫃運價指數(SCFI)記錄是過去一週報價,且通常與下週的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顯示相關性。
如果下週情況是如此,跨太平洋託運人可能面臨兩位數運費上漲;近日SCFI上美西海岸基地港段每週上漲五十八%,收於每四十英呎五千一百七十二美元,比本週該航線WCI數據高出約一千四百美元。
另,SCFI的上海-美國東海岸基地港口週環比上漲四十六%,至每四十英呎六千二百四十三美元,比該航線WCI指數高出一千多美元。
有鑒於承運商於六月一日(週日)實施每四十英呎一千至三千美元的一般運價上調(GRI),本週跨太平洋即期運價上調有跡可循。
與此同時,亞洲現貨北歐買家本週也遇到更高價格,這是自四月初以來首次上漲,之前WCI的上海-鹿特丹航段每週上漲六%,至每四十英呎二千一百五十九美元,上海-熱那亞航線上漲三%,至每四十英呎二千九百三十九美元。
如果近日的上海貨櫃運價指數(SCFI)是正確的,他們下週可能會面臨更高費率,上海至北歐基地港週環比上漲二十%,至每四十英呎三千一百七十四美元,上海-地中海基地港上漲三十一%,至每四十英呎六千一百二十二美元。SCFI數據可能顯示承運商宣布六月一日新FAK費率水準,北歐航線是三千一百至三千三百美元,地中海航線為四千四百至五千美元。航運業貨運代理預測,這次運價反彈將是短暫的。
分析師觀察利率從五月到六月上升;但對亞洲到北歐,這些費率已被下調,認為預計會進一步下調。
航運分析師認為,部分漲幅將持續下去,並保持在五月費率水準以上,但不是現在看到的水準,也可能不是承運商希望的水準。這似乎有更多承運商試圖根據跨太平洋航線費率上漲來上調費率,目前需求維持平穩,艙位可用性正常。目前需求還沒有明顯增加,到目前為止,從亞洲到歐洲預訂艙位沒問題。
另一位航運業貨運代理指出,承運商表示,大型BCO現在貨運量正達到高峰,由於停航,船舶已經滿載,因此肯定有旺季因素起作用。
以星航運(Zim)宣布,從六月六日起對亞歐貨物徵收每四十英呎一千四百美元的旺季附加費(PSS),CMA CGM則將於六月七日對每四十英呎的亞洲-地中海PSS徵收一千美元。
資料出處: 台灣新生報
中國主要港口國際貨櫃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為1.58天、0.88天
【記者周家仰/綜合報導】
根據中國大陸關單位引述,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今年四月全球主要港口遠洋國際貨櫃船舶平均在港口在泊停時,今年四月中國主要港口作業效率維持平穩,歐美與沿線主要港口作業效率起伏。
上海航運交易所說明,四月季節交替極端天氣增多,部分港口作業受到影響。中國主要港口國際貨櫃船舶平均在港時間、在泊時間分別為一點五八天、零點八八天,季增一點三%及一點一%,優於其他十一個國外主要港口貨櫃船舶平均在港口、在泊停時(二點三八天、一點七九天)。
歐美沿線各主要港口作業效率起伏。其中,歐洲漢堡港船舶平均在港停時為二點六一天,季減二點六%;鹿特丹港船舶平均在港停時為二點三天,較上季下降十一點五%。美西主要港口洛杉磯港船舶平均在港停時為四點三一天,較上季上升三點六%;美東主要港口紐約港船舶平均在港停時為二點零五天,較上季上升二點五%。
資料出處: 台灣新生報